念书的也无所谓了,平平安安的就行。”
从李蒙堂书房里出来后,董氏也下定了决心。回去就把芝兰做主给了董博彦,做了通房丫头。同时也收回了给董博彦看的账本和收租子的权力。
董博彦一下子失去了捞油水的来源,明白姑姑、姑父一定是对他起疑心了,顿时气不打一出来,而把这些都算在了芝兰的头上。一个没忍住,对芝兰动了手,这一动手不要紧,芝兰竟然小产了。
董氏这才惊觉,自己的这个侄儿,当真是个表里不一的人。赶紧依着老爷的意思,把董博彦远远地打发出去上学了。至于芝兰,经历了董博彦的事情,又没了孩子,娘家人又是那副嘴脸,便也心灰意冷,自梳起头来终身不嫁,甘愿留在李家当牛做马伺候夫人到老。
系统管家的提示音到了:【恭喜宿主为李家清除了一个祸害】
董博彦走了,李言也松了一口气,留着这样的毒瘤,将来只会把李家吃个干干净净。
第55章 地主家的傻儿子(8)
将董博彦打发去外地上学后, 董氏心里十分自责。因着博彦是自己的侄儿,当初也是心软, 看他父母双亡, 无依无靠, 这才好心收留了。没曾想竟然收留了一只白眼狼。若不是发现得早, 只怕将来后患无穷。
发生了芝兰的事情后,董氏更加警惕起来。儿子能在居心叵测意图爬床的丫鬟,以及戏台子上风情万种的小戏子引诱下,已然“守身如玉”, 那是李家家风正,祖宗保佑。可另一方面, 董氏也不得不多想:儿子都已经十七了,该不会是那方面反应迟钝吧?
总而言之, 替儿子找个妥帖的媳妇, 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这年月,找个媳妇不难,可找个好媳妇就难了。
在茂源村, 李家是个殷实的大户人家, 可放到镇上那就没什么优势了;放到县里,更是被别人比了下去。董氏划拉了一下自己的嫁妆,以及账本, 发现兵荒马乱的年月,绸缎庄的进项越来越困难,还受到了洋布行的挤压。种田这种事, 是看天吃饭的。逢上收成不好的年头,租子自是收不来多少。
李蒙堂和董氏心肠不算硬,对旱年、涝年收不上租子的佃户,也不忍心像有些地主一样死命逼迫,不给租子就逼出人命或者拿儿子闺女来抵债。再加上这些年,李言荒唐,早期也被败了不少钱出去。
合上账本,董氏深吸了一口气。在她看来,指望以儿子的相貌和人品吸引个媳妇来,还是指望家中的田产房产靠谱些。这时候坐在一旁纳鞋底子的雅萍开口了,“妈,您是不是为弟弟的亲事发愁?”
董氏叹了口气,“可不是嘛!若不是你爸非要他念学堂,这娃娃都能满地爬了。你说这在村里找吧,阿言先前那横行乡里的,不是我妄自菲薄,哪个好人家愿意把闺女嫁过来?这图咱们聘礼的,又大多是穷人家的闺女,家底子衬不上。”
雅萍细声细气地道:“爸让阿言念书,也是为了他好。我倒是觉得咱们可以从茂源村以外的地方找,这样听说阿言以前事的人就少了。要我说也不宜太远,免得不知根不知底,就在云山县城镇上找一个最好。况且现在弟弟也长大了,近来少惹事,也乖顺不少,咱们去跟媒人说城里媳妇时,也好说阿言在城里学堂念过书。”
董氏接着道:“说的那么容易,一时上哪儿找好人家去?”
雅萍因为早年经历的缘故,平时说不上几句话就脸红,于是微低着头柔声道:“我倒是听说过一户镇上章姓人家。章家当家的原是个举人,还没来得及做官,大清国就结束了。章举人气不过,也不肯认命,成天什么事也不干,就做着梦等大清王朝复辟哩。”
“这样的人也不少,可这眼看着都民国了,估摸着即便是皇上再重来,那做官也轮不着他了吧?这人若是什么事也不做,岂不是要饿死?”
雅萍忙道:“却是有个好太太,原也是书香门第人家的姑娘。如今章家就指望着章夫人的嫁妆活呢。章家有一嫡出小姐,是章太太生的,旁的还有一个庶出的儿子,三个庶出的女儿。”
董氏吃了一大惊,“就这样的家底子都经不起折腾的,还有四个庶出的孩子?”话音刚落,雅萍脸就红了,她也不知该如何跟母亲解释。不过读书人,尤其是穷酸秀才之类的,能力有限,谱就摆得很大。像章举人这样坐吃山空的,即便丢脸丢到祖宗那里要靠花妻子嫁妆过的,也要把一夫一妻多妾的梦继续做下去。
“那章太太和她生的女儿,人倒是极好的。我在夫家的时候见过,她家女儿似是与阿言差不多大,人品模样俱佳,知书达理,像她母亲。只是因为镇上不少人都晓得章举人的为人,都不愿与她家结亲。家底差的人家,章举人看不上,他还指望着自家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