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出行,让大徒弟印象最深也让他觉得最难过的就是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一定会遇到的那种本地人排斥外地人的现象。
这种现象最明显的就是安城,但其实不止是安城,其他地方也一样会有,比如明明都是去买粮食和换季的衣服,卖家就宁可以稍微低一点的价格卖给本地人,也不愿意和他们这些外地人做生意。
这种排外的情况让负责与外界接触交流拉赞助的小五以及采购的其他小伙伴都受了不少的苦。
赵成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他觉得自己身为师父手底下的大弟子,又是众徒弟之中年纪最长的一个,本应该肩负起这样的责任,这些苦本应该是他吃的,但他不像小五那样脸皮厚又会讲价,最后这些事情反而让徒弟之中年纪最小的那个去做,各种内疚、惭愧之情溢了出来。
他想要做些什么改变这种情况,让他的师弟未来在外面走动能轻松一点,但他这个人性格就是冲不出去,这次把爹娘妻子的骨灰牌位收拾好、起码五年内他是不打算离开都城了——
外面的世界太脏了!
他带了水壶被子床单还觉得不够!恨不得把床帘浴桶全都给换掉!都是不知道谁用过的,哪怕看不见污渍他也觉得碰了浑身都起鸡皮疙瘩!
想来想去,他觉得自己这种性子还是宅在都城好。
但晋江文学城的事业是不可能只在都城的,他做不了,必定就要把担子交到几个师弟的手里。
既然无法分担,就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思来想去,他就想到画个讲外乡人和本地人故事的漫画,故事还是用以前那种小段子的形式,不同于《五个小和尚》那样有鲜明的主角,赵成决定这个新的故事没有一个固定的主角。
整个叙述的角度就是“我”这个角色自己,讲自己遇到或者听到有关本地人和外乡人、外乡人和其他外乡人之间各种误会和闹出的笑话,通过这些小笑话让看这个故事的读者产生一种“原来外乡人和咱们也是一样的”的心理。
赵成自己也不知道这种做法能不能成,他不像小五有事没事就琢磨市场、价值价格规律之类的,他就是凭直觉觉得可以这么画个漫画,连书名他都按照他师父的语言风格给取好了——
“就叫《当外乡人遇到外乡人》。”
别看一个个在家里都瞧不起外乡人,可出门在外,谁又比谁高贵了?不都是外乡人?
书名本身很有嘲讽的意味,不过秦门觉得到时候看这本书的人估计想不到那么多_(:з」∠)_
大徒弟如今唯一担心的是,这样的漫画真的会有人看吗?
因为《五个小和尚》在都城很是受欢迎,前些年还褒贬不一,现在除了几个老学究还在抵制漫画之外,百姓们都已经接受了这种简单的能够连起来的故事画,不说其他和晋江文学城同性质的店都养了不少的漫画家了,就连晋江文学城内部也有了两个新的漫画家……
换句话来说,大徒弟作为一个漫画家已经不是都城唯一的漫画家了!
之所以没怎么听到其他人的名字和作品,那是因为晋江文学城的广告和宣传给力,赵成自己也抢占先机,《五个小和尚》卖得比别人的好。
可如果现在撤了《五个小和尚》换成了个新的故事,他的读者还会愿意买吗?他还能保持住如今在漫画界的地位吗?
秦门联想到现代也有这种类型的漫画,他记得就有那种外国的留学生到另一个国家去,专门画他在那个国家遇到的各种有意思的人和事情并发表到网上的,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关注。
既然前面那些网络文学题材放在这个时代挺受欢迎的,那么这种类型的漫画应该也会受欢迎吧?
再说,他们晋江文学城运营了也有四年了,占据整个都城乃至整个姜国大半的舆论市场,难道还负担不起他徒弟一次小小的失败吗?
打定主意,秦门拉着自己不自信的徒弟强行灌了一轮鸡汤,忽悠得大徒弟信心满满去进行自己新故事的创作去,争取到了都城就能够直接上《雅俗》新一期的连载,然后又绕道去听了一下他表演欲和创作欲一天比一天旺盛的二徒弟和三徒弟带头创作的新小品。
老二和老三在被他带进表演这道大门之后,对于所有需要表演的事情都十分感兴趣,他们喜欢演戏,乐于在舞台上表演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并且很有创作想法,今天捣鼓下相声,明天演个小品,后天再把话剧拿出来找一段联合众演员再排练一遍,乐此不疲。
秦门打算等回到都城之后就把艺人部扩编分类,分成歌手、说书人、演员三类,内部的交流和人员签约审核就让二徒弟和三徒弟负责,对外的事宜则由小五去做,影视化这块事情本来就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多几个人来管也是好事。
想到这里,秦门忍不住就想到了已经在都城建成了的晋江大剧院。
如果说他离开都城的时候对于这个大剧院要怎么办还没什么主意的话,现在秦门对于这个大剧院要怎么办已经有了一个腹稿了—